返回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跋:历史辉煌段的截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皓晖

    一

    敬爱的读者们,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五卷本的《大秦帝国》(精华版)。

    自6部11卷本的《大秦帝国》问世以来,多有未读而知其名的朋友,当然也包括某些已经读过这部书的读者朋友,都有一种感觉——这部书太长,得花整段时间阅读,若能再短一些就好了。这一感觉,与我的文明史观所包含的两层级历史研究理念不期然相符合。

    于是,有了这部五卷本120万字的精华版。

    我的文明史研究理念的第一层面——基本面是:任何当代人研究历史、呈现历史,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向当代社会输送有价值的良性历史遗产,促进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够吸取那些有积极进取价值的历史经验教训,帮助每个公民清楚中国古典文明价值观体系的可继承方面所在;从而为我们民族的文明复兴提供强大的历史精神,也为每个公民个人提供阳光而健康的文明历史传统的滋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时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作品或历史文学作品,都是在历史材料中发掘那些有继承意义的精神元素,同时抛弃那些虽然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却已经在历史发展中被历史实践证明其落后性的历史垃圾与毒素。

    那种以“观”之名,向当代社会囫囵化呈现包括历史垃圾在内的“一切历史真实”的说法与写作,在任何时代都是虚伪的。从事实上说,纯粹观主义的历史研究与历史写作,首先在方法论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在古今中外的所有史学论著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观主义作品。因为,只要研究者是一个正常人,只要他有思维能力,就一定有自己的角度与立场。果真有全知全能的天神上帝,能够将全部历史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大约我们也只能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分;全部接纳,等于我们自己变回了历史。显然,除了最另类的极少数穿越痴迷者,没有人愿意如此。

    尽管对良性遗产与历史垃圾的选择,也因研究者的价值观不同而不会完全一致。但是,毕竟有基本的时代精神与时代价值观的相对同一性。譬如,对宗法制、井田制、商鞅变法的连坐制,对诸子百家中的一系列过时的价值理念,对天象占卜等一系列神秘文化中的落后认知,对古典政治中的阴谋性理念,等等。这些因素,也许都曾经是中国古典文明史的重要元素,但也是被整个时代发展证明了的不具有继承性的落后元素。这些,不仅仅是应该具有的社会共识,而且应该是时代的基本结论。至少,任何当代学人,都不应该在这些基本方面发生歧见。如果在对这些历史元素的判定中,尚有人以“争鸣”“观”为理由,而推重那些历史躯体上的腐肉,那也只能是极少数的另类,不当作为正常的价值评判。如果是捆绑式呈现历史,如果是囫囵化呈现历史,任何一代人的历史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没有价值的,都将成为一条条在当代人身后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毫无意义的断头河。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蛇蜕过程。

    我们必须不断地蜕去旧皮肉,只留下有生命力的历史生长点。

    我的第二层面理念,是方法论意义的作品呈现理念。

    简言之,我认为:开掘良性历史遗产所凝聚的成果,必须给予有序性的呈现。

    在实践意义上,有序性就是阶段性。这是大规模研究写作工程所必须确立的方法论。阶段性的第一步是:廓清历史烟雾,建构一条既有“过滤”功能,又有“疏通”功能的向当代人输送良性历史遗产的管道平台。在第一阶段中,我的研究呈现,就是一部11卷本的《大秦帝国》,与已经出版的3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以及正在编撰的一部大型资料评点——《历史烟雾:中国历代非秦评秦言论汇编评点》。这三部书都是多卷本的大型读物,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呈现前3000年中华文明历史遗产的基本面貌,剥去已经腐朽的赘肉,发现并叙述其坚实厚重积极阳光的历史骨架。无论是历史文学形式的发现叙述,还是理论性质的发现论说,从作品涵盖性说,都接近于对历史的整体解析。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历史整体解析,与前述的囫囵化呈现是有本质区别的。我的历史整体解析是剥离腐朽而呈现健康的文明生长点的过程,后者则是无价值观的观主义的“捆绑下载”。

    完整版《大秦帝国》的价值,在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剥离”过程,在于将连同秦帝国灭亡过程在内的历史全貌展示出来,而将价值选择与是非评判交给读者的整体叙述方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为我们从已经解析清楚的历史整体中提取有价值的文明基因提供基础。对于那些视野开阔,具有理解整体之能力,并愿意锤炼自身历史解析水准的读者群,完整版《大秦帝国》的阅读价值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第二步是抛弃腐朽,只将有文明生长点意义的历史元素呈现出来。

    这一步的阶段性成果,一部是已经出版的理论著作《中国文明正源新论》。这是一部正面阐述我的文明价值观与历史观的单卷本论说读物。另一部,就是读者们目下拿在手中的这部《大秦帝国》(精华版)。它们都剥离了已经被历

跋:历史辉煌段的截取(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